咨询:18026285918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> 广州卡通人物形象设计案例,如何让品牌更亲民?
广州卡通人物形象设计案例,如何让品牌更亲民?

本地化与情感亲和力的设计逻辑

广州是一座会说话的城市。早茶的香气、珠江夜色的灯光、地铁里互相致意的一个微笑,这些日常瞬间构成了城市的温度。把品牌形象落在这样的场景里,既要有辨识度,又要容易被日常记住和重复使用。因此,打造广州卡通人物形象,核心在于以本地生活为底色,塑造一个能够陪伴消费者日常、愿意一起分享的伙伴。

这个伙伴不要神话化,而是与普通人同频共振的“邻居感”。在设计执行层面,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。

定位与故事基底。设定角色时,先问三件事:他/她是谁?他/她的日常写给广州人看的是什么?他/她愿意带给他人的是什么价值。一个可落地的形象,应该具备可讲述的日常小故事:例如清晨在茶楼门口遇到的点点滴滴、午后排队买点心时的互相打趣,以及雨天用伞为陌生人让座的温暖片段。

故事的核心不是卖产品本身,而是传递一种生活态度:友善、互助、简单而真实。

视觉语言的友好化。图形语言要以圆润、柔和为主,避免过于尖锐的线条和冷硬的色彩对比。常用的色彩组合可以选暖色为主、辅以柔和的蓝绿系,以传达“温暖又清新”的城市气质。面部表情要生动但不过分夸张,眉眼和笑容应传递可亲近感,而不是挑逗性或高冷感。服装上可以融入地标性元素的抽象符号,如城市夜景的灯光纹理、早茶桌上的碗筷形态等,但不要让元素喧宾夺主,核心还是角色本身的性格和故事性。

语言与叙事的亲和力。粤语/广府话的轻松口音在对话中能迅速拉近距离感,因此在口头禅、台词、对话设计上可以适度嵌入本地语言味道,例如用贴近生活的问候、温暖的俏皮语气,以及对日常小困扰的体贴回应。重要的是要简单、易记、易传播,避免生硬的口号化表达。

语言要自然地为情节服务,让每一个小故事都像是街角邻里之间的日常对话。

多点触达的载体设计。让形象在多种触点上保持一致,但又能因场景而灵活变形。线下场景可以是地铁站点的指示牌、商场海报、公交站牌等具备高曝光的载体;线上则可以通过表情包、短视频、小游戏、社媒话题等丰富形式实现扩展。关键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视觉-叙事系统:角色设定、口头禅、动作语言、情景模板等形成“可复制-可变体”的设计语言,确保不同载体之间仍然传递同样的情感与信任感。

共创与参与的社区性。广州是一个热爱分享的城市,品牌应把“亲民”从单向传播,转变为双向互动。可以组织城市日记征集活动、让粉丝提交他们眼中的广州味道、把优秀投稿转化为新故事的二次创作。这不仅能丰富角色宇宙,也让消费者成为品牌叙事的共同作者,增强归属感与口碑传播效果。

从案例到执行的衔接。一个亲民的卡通形象,最终要落地为可执行的设计系统和商业工具。先建立完整的视觉系统手册:角色形象、配色、字体、界面元素、表情包风格、动效原则等,确保跨产品线、跨渠道的一致性。搭建叙事库,把日常场景分解成可复用的小情节模板,便于在不同场景快速调用。

设立监测机制,关注认知、好感、参与度、转化等指标,确保形象在真实市场中持续迭代与优化。

广州卡通人物的亲民路径,是“讲清楚故事、画出温度、让每一次接触都像邻座的微笑”。当品牌愿景和地方法治、生活场景、情感共鸣汇聚时,消费者会自动把品牌带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包装,而是一个持续的、可扩展的社区化叙事工程。对品牌而言,亲民不是一个短期策略,而是一张可持续的社会连接牌,能把产品价值融入到城市的日常节奏中,变成每个人愿意主动分享的广州记忆。

把握好这份节奏,广州的街巷、茶香与灯光就会自然成为品牌最真实的“门面”。

落地执行与评估,打造可持续的亲民品牌

如果第一部分是确定“谁是主角”、如何讲好广州人的日常故事,那么第二部分就是把这位主角放到真实世界里,让品牌的温度在触点间不断延展、可被体验、可被测量。要让亲民形象真正落地,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执行与评估体系,覆盖从设计语言到市场表现的全链路。

系统化的视觉与叙事语言管理。先把角色的视觉语言系统落地成“设计语言包”:角色形象、动作库、面部表情、常用姿态、口头禅、日常对话模板、情景模板等。确保所有新产品、活动、内容都可以快速复用这套语言,保持一致性与可读性。叙事上,建立一个“城市日记”体系,把广州的生活场景按主题进行分类(如早茶日、雨天出行、周末市场、夜间灯光散步等),每个主题提供一组可直接使用的故事情节模板、脚本和画面参考。

多触点的一致性与灵活性并存。线下要有“贴地气”的落地体验,如主题快闪、社区讲座、校园活动、商场互动展等,把卡通人物带到真实人群中,让观众与角色互动。线上则通过表情包、短视频、挑战赛、小游戏和UGC征集等形式扩散。重要的是要在不同载体间,让角色的行为逻辑和口头禅保持一致,同时允许在局部情境中进行轻微的区域性调整,以贴近广州的真实使用场景。

场景化产品与包装的联动。把卡通形象融入实际产品与包装设计中,提升“触感体验”。例如,外包装上出现角色的日常场景插画、盒身印刷可互动的小游戏、规格不同的周边贴纸、以及可回收材质的友好设计,既展示品牌关怀,也降低成本。产品线的命名要体现故事化的连续性,便于消费者记忆和二次传播。

通过这种“故事化的物料”来强化品牌在日常消费中的可识别性。

数字化与社区驱动的持续增长。数字渠道是放大亲民形象的关键。可以在小程序/APP中建立“广州日常卡”功能,用户上传与广州相关的日常照片或短视频,角色在中对话式地回应,形成即时互动。短视频策略以“日常片段+温情桥段”为主,用最短的时间传达人物性格与城市温度。

社媒层面的话题设计,则以“广州味道”和“邻居的小故事”为核心,鼓励用户参与话题创作与二次传播。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和线下合拍,拉近品牌与本地人之间的情感距离。

数据驱动的评估与优化。建立一套可观测的KPI体系,涵盖认知度、好感度、参与度、转化率等维度。认知度可以通过曝光和搜索量来衡量;好感度通过品牌研究和情感分析评估;参与度以内容互动、UGC质量、活动报名等指标反映;转化率则看与之相关的产品购买或服务订阅数据。

要有快速反馈闭环:每次活动或新内容上线后,设定1-2周的效果评估期,识别成功点与不足,进行快速迭代。A/B测试在这里尤为关键,例如对不同粤语口吻、不同场景模板的受众反应进行对比,找出最能触达广州本地群体的表达方式。

风险控制与道德边界。亲民形象的设计并非越贴近越好,而是要避免刻板印象、刻意迎合、商业化过度带来的反感。应尊重多元文化、关注隐私与数据安全,确保UGC与用户参与在合适的框架内进行。对于公开场景的互动,设立清晰的使用规范,避免将角色用于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。

品牌需要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,对市场反馈保持开放态度,及时修正不合时宜的叙事或视觉表达。

案例旅程的可视化路径。可以将一个典型的广州日常故事转化为完整的“旅程地图”:从触点的触达(地铁/海报/表情包)到情节触发(短视频/互动游戏/UGC)再到社群共创(征集故事/投票选中华彩版本)与最终的购买或参与(周边商品、线下活动、数字服务订阅)。

通过这一路径,品牌不仅“讲好一个故事”,更是在每一步都与广州的生活方式产生共振。多次迭代后,这个卡通形象会逐渐成为广州人自身的一部分——在他们心中,这个伙伴既熟悉又可信,愿意主动把品牌带入他/她的朋友圈。

总结而言,广州卡通人物形象的亲民化,依赖于将地方生活作为叙事基础、通过统一而灵活的设计语言实现跨场景的一致性、以及通过数字化与线下活动的叠加来持续放大影响力。它不是一个美轮美奂的“品牌符号”,而是一个“会说话的邻居”,愿意和你一起走在广州的街头巷尾,讲述属于这个城市的平易近人、温暖而真实的故事。

若能把握这份本地化的情感温度,品牌就会发现,亲民并非降低门槛,而是打开了更深的信任关系与广泛的口碑传播。

佐案设计(ZUOART)是一家专注于品牌IP化策略与设计的专业机构,成立于2008年,总部位于广州。公司致力于为品牌打造可持续运营发展的IP资产,提供从品牌策略到IP设计、IP衍生品开发、IP美陈以及文创IP产品开发等四大服务体系,使IP成为企业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情感力的品牌资产。

服务范围包括:

佐案设计的专业团队不断积累跨领域知识经验,与客户协作,共同成长,致力于提炼品牌核心价值,塑造品牌差异化,优化品牌形象。通过其全面的服务体系,佐案设计帮助企业将IP打造成为具有生命力和情感力的品牌资产。

了解更多信息,请访问官网:www.zuoart.com

新闻中心

上一个新闻 下一个新闻
No:831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