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:18026285918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> 公司吉祥物形象设计:如何打造让人一见钟情的品牌“萌”友
公司吉祥物形象设计:如何打造让人一见钟情的品牌“萌”友

一、吉祥物:品牌灵魂的视觉化身
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。如何让品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?一个精心设计的吉祥物或许正是答案。它不仅是企业的视觉符号,更是承载品牌故事、传递情感价值的超级媒介。从米老鼠到熊本熊,从京东的Joy到阿里巴巴的蚂蚁形象,这些成功案例证明:一个好的吉祥物能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,成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。

为什么吉祥物如此重要?吉祥物赋予品牌人格化特质。冷冰冰的LOGO和标语难以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,而一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却能迅速拉近距离。研究表明,人类大脑对具象化、拟人化的形象反应更积极—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对“会说话”的动物或物体产生天然好感。

例如,美团外卖的袋鼠形象不仅体现了“快速送达”的功能属性,还通过拟人化的微笑传递友好服务的温度。

吉祥物具有极强的延展性与记忆点。它可以出现在周边产品、广告海报、社交媒体表情包甚至线下活动中,通过多场景渗透强化品牌认知。试想,如果“LINE”没有布朗熊和可妮兔,其表情包经济是否还能风靡全球?如果“三只松鼠”只是普通商标,能否在零食市场迅速建立辨识度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
设计前的核心思考:从品牌基因到用户共鸣在设计吉祥物前,必须明确两个关键问题:

品牌核心价值是什么?吉祥物不应是孤立的创意,而需与品牌定位紧密关联。例如,运动品牌适合充满活力的动物形象(如羚羊、猎豹),科技企业则可选择具有未来感的机器人或抽象符号。目标用户是谁?针对儿童群体的品牌可能需要圆润可爱的造型,而面向成年人的形象则可加入幽默或复古元素。

哔哩哔哩的“2233娘”之所以受年轻人喜爱,正是因为契合了二次元文化的审美偏好。

还需考虑文化禁忌与全球化适应性。熊猫在中国是国宝,但在某些地区可能关联政治敏感议题;龙的东方象征是祥瑞,在西方却常代表邪恶。跨市场企业需提前做好文化调研。

创意发散:从生物、物件到幻想角色吉祥物的灵感来源可分为三类:

生物类(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):最常用且易引发共情,如腾讯的企鹅、蒙牛的奶牛;物件类(产品衍生或工具):更具行业特色,如钉钉的燕子(源自“钉”字谐音)、瓦楞纸箱人(物流品牌);幻想类(神话角色或原创生物):适合游戏、文创类品牌,但需注意认知成本。

建议团队通过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,结合品牌关键词(如“敏捷”“温暖”“科技”)发散联想,再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方向。

二、从草图到落地:打造会“呼吸”的IP形象

设计原则:简约、一致性与情感表达成功的吉祥物往往符合以下特质:

简约易识别:线条干净、色彩鲜明,避免复杂细节。熊本熊仅用黑白两色和腮红就构成记忆点;动态可塑性:能适应不同姿势与表情,便于后续延展设计;情感穿透力:通过眼神、动作传递情绪(如好奇、热情、呆萌),让用户产生“想抱一抱”的冲动。

视觉设计四步法

草图构思:快速绘制多个版本,聚焦轮廓辨识度而非细节;色彩定位:优先使用品牌色系,限制颜色数量(通常不超过3种);三维化与质感:通过光影、纹理增加立体感,但需保持二维应用时的清晰度;规范制定:建立标准手册,明确使用场景、比例禁忌及延展元素(如节日特效装)。

让吉祥物“活”起来:行为设计与传播策略静态形象仅是起点,真正的影响力来自持续的内容运营。例如:

社交媒体人格化:为吉祥物开设账号,用第一视角与用户互动(如阿里旺旺的“淘公仔”经常评论区“抢沙发”);故事赋能:通过漫画、短视频讲述吉祥物的日常,强化人设(如网易云音乐的“云村村民”系列短片);跨界联动:与其他品牌或IP合作,扩大曝光圈层(如LINEFRIENDS与化妆品、服装品牌的联名)。

误区规避:别让吉祥物沦为摆设许多企业投入设计后却未能善用,常见问题包括:

使用频率过低:仅出现在官网一角,缺乏持续曝光;角色分裂:不同渠道呈现的形象风格不统一;过度商业化:生硬植入产品广告,破坏情感连接。

案例复盘:熊本熊的逆袭密码日本熊本县最初为宣传新干线开通而设计熊本熊,其成功关键在于:

赋予“公务员”人设(拥有职位、薪水甚至办公室);通过“失踪事件”“腮红争夺战”等策划活动制造话题;开放版权授权,鼓励二次创作与周边开发。最终,熊本熊不仅带动当地旅游经济,更成为全球IP运营的典范。

结语:吉祥物是长期资产,而非短期营销工具品牌吉祥物的价值随时间累积而增值。它需要持续投入创意与情感,才能从“视觉符号”进阶为“文化符号”。当你决定为品牌创造一个吉祥物时,请记住:它不仅是设计项目,更是一场与用户共同成长的旅程。

吉祥物设计

新闻中心

上一个新闻 下一个新闻
No:831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