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算法与代码构筑的科技世界中,企业常面临一个共性挑战:如何让用户感知冰冷技术背后的温暖内核?答案是——设计一个触达人心的吉祥物。这类角色不仅是视觉符号,更是品牌人格化的载体。从蚂蚁集团的蚂蚁形象传递“微小而团结”的普惠理念,到小米的橙色米兔强化“发烧友文化”,再到Flutter的Dash小鸟象征开发工具的轻盈敏捷,吉祥物正成为科技公司与用户建立情感纽带的战略工具。
优秀科技吉祥物的核心价值在于“翻译复杂性”。当企业需要向大众解释区块链、人工智能或云计算等抽象概念时,一个拟人化角色能降低理解门槛。例如IBM的Watson助手以卡通爱因斯坦形象出现,将AI技术转化为亲切的“智慧伙伴”;阿里云的“小AI”则用圆润太空造型,让云计算显得更具探索趣味。
这种设计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——通过视觉叙事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故事。
设计过程需紧扣品牌基因。初步阶段需深度挖掘企业技术特性与文化价值观:专注安全领域的企业可能采用盾牌或守护动物形态;追求创新的公司则倾向使用闪电、星云等未来感元素。2021年网络安全公司奇安信推出的“奇虎”,即以中国古代神兽“虎”为原型,融合盾牌纹路设计,既体现安全守护的使命,又彰显东方文化自信。
色彩选择同样需要策略——蓝色系传递专业与信任,橙色黄色凸显活力创新,渐变色彩则适合表现科技感。
角色人格设定更是成败关键。拟人化的表情、动作、背景故事需与目标用户产生共鸣。腾讯文档的“Docoo”通过呆萌表情和协作手势,潜移默化传递产品协同价值;字节跳动旗下Lark的“雀小跃”则用飞跃姿态呼应“提升效率”的愿景。数据显示,具备完整人设的吉祥物能使品牌记忆度提升40%以上,用户互动意愿增加2.3倍。
完成设计仅是第一步,真正考验在于如何让吉祥物“活”起来。科技公司需构建系统化运营体系,使吉祥物渗透至产品体验、营销活动乃至组织文化中。国内头部企业的实践表明,IP化运营需遵循三大法则:场景化应用、内容矩阵构建、跨圈层联动。
场景化应用是激活吉祥物的核心手段。将吉祥物嵌入用户高频接触点:APP启动页的动态欢迎界面、操作指引中的情景化提示、404页面的趣味插画,甚至代码报错时的幽默提示(如GitHub的章鱼猫404页面)。这些设计不仅能缓解用户焦虑,更潜移默化强化品牌认知。
国外案例中,Slack的吉祥物“Slackbot”深度集成至聊天界面,通过拟人化交互解答用户问题,成为产品不可或缺的“虚拟员工”。
内容矩阵构建决定IP生命力。科技公司需为吉祥物打造持续性内容输出:定期发布表情包、漫画短片、节日主题海报,甚至开发独立小游戏。科大讯飞的“小途”机器人通过每月更新的科普短视频,成功将语音技术知识转化为轻松易懂的内容;华为云推出的“云宝”系列动画,则用冒险故事隐喻云计算功能点。
这种内容策略不仅能维持用户关注度,更开辟了技术教育的趣味路径。
跨圈层联动加速IP破圈。与热门IP联名(如钉钉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限定版吉祥物)、跨界商品开发(阿里云“小AI”周边键盘套件)、线下快闪活动等操作,能有效触达非技术圈层用户。2023年编程工具公司GitLab与潮牌联名推出吉祥物“GitLab恐龙”卫衣,仅在开发者社群就创造千万级曝光。
值得注意的是,跨界需保持调性统一——技术公司的吉祥物联动应优先选择知识型、创意型品牌,避免过度娱乐化稀释专业形象。
最终,吉祥物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企业文化的象征。内部将吉祥物融入办公环境、周年纪念品、甚至代码库命名规范(如Google用卡通形象命名Android版本),能使员工产生强烈文化认同。当外部用户看到吉祥物即联想到技术可靠性,内部员工因其感受到使命归属,这个看似简单的形象便真正完成了从设计符号到战略资产的蜕变。
在技术同质化加剧的当下,吉祥物或许是科技公司最柔软的竞争壁垒——它用温暖化解冰冷,用故事替代参数,最终让技术在人性化的叙事中,真正走进亿万用户的心智。
佐案设计(ZUOART)是一家专注于品牌IP化策略与设计的专业机构,成立于2008年,总部位于广州。公司致力于为品牌打造可持续运营发展的IP资产,提供从品牌策略到IP设计、IP衍生品开发、IP美陈以及文创IP产品开发等四大服务体系,使IP成为企业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情感力的品牌资产。